任见:珍贵的“两京古道”历史文旅链条
国家黄河发展战略——两京古道“新生”机遇
——关于打造“两京古道优质文旅线”的演讲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响应国家战略,构建两京古道沿线文旅的个人见解,请多批评。
(一)
今年(2021)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是一个关于黄河流域的长期发展战略,对流域各省,都是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沿黄各地快速相应,几乎都在短时间内拿出来规划和实施方式。河南省的相应内容之一是“总投资500亿,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
12月24日,就是前几天,河南省委宣传部举办“奋进新征程 中原更出彩”主题系列第5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河南省实施“文旅文创”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
新闻发布会表示,文旅文创将成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十四五”时期,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通过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我省旅游业综合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比重将超过1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过5%。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姜继鼎介绍,河南将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目前已确立“一核三极、一廊九带”的空间布局。
“一核”为郑汴洛大河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三极”为豫晋陕、豫冀鲁、豫皖苏等3个跨省域联动发展增长极;“一廊”为黄河干流文化旅游廊道,“九带”为伊洛河、古济水—沁河等9条黄河文化旅游带。重点谋划10条集中展示带、50处核心展示园、130处特色展示点,集中力量建设具象化、可感知、可体验的高品质黄河文化旅游产品。
目前,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等11个重大项目已纳入国家“十四五”储备库。明年(2022年)重点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遗址博物馆等10大标志性项目,总投资478亿元。
河南和陕西也达成了建设“郑——洛——西优质发展经济带”战略合作协议。位于郑州和西安之间的洛阳,是古代两京通衢中的东部起点,三门峡,是古代两京通衢中的极为重要的地带,洛阳长安两京古道曾经车马粼粼,人员物资迤逦满途,以前只有专家学者关注和考察研究,今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古道沿线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均可踊跃参与了。
(二)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黄河文化备受瞩目。黄河两岸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生活。人与河流共生共存,形成独特的“台地”文化。
所谓文化,是个概指。黄河文化,则是黄河流域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政治规则、世俗礼仪、生产关系、活动方式、语言文字、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精神造诣等等。长久以来,黄河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的根文化,已是人们的共识。黄河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两京古道沿黄河而存在,两京古道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道沿线的人们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艺术表现形式,构成了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它具有原生性、地域性、独特性、动态性等特点,也在漫长的历史中,维持着自己的平衡和发展,有机整合沿河古道文化遗产资源,对遗址、景观、山水、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研究、辨析、选择、展示、弘扬,才能不负的重大的时代机遇。
两京古道是中国历史中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壮丽的山川,古老的文化,各种驿站和关隘,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但是随着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文化生存的土壤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发生了改变。有一些景观在人类“改天换地”的过程中不复存在,一些遗址因为政治原因或者不被重视而遭破坏、毁弃,近年,一些古村落在城镇化过程中消失殆尽,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世道进程而面临存续危机。
古村镇是古代人类的生活聚落,是农耕文明时期留下的最大遗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多样的文化景观,饱含着传统生产和生活形态,兼有物质和非物质特性。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民俗,具有经济、文化、科学的综合价值。沿黄两京古道上的古村、古镇,承载着农耕、军事、商业等多种文化特质,包括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家族祠堂、楹联照壁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民俗、民风、民间艺术、民间手工业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
两京古道沿线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非常必要。围绕国家出台的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战略,结合古道沿线的村镇特点,制定出保护规划及发展方案,用全域性、统筹性思维,实现全线保护和科学合理的开发展示。
与国家、省市黄河文化建设相协调,将沿线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串联起来,也将古村落保护与传统农耕文化展示结合起来,打造古道文化遗产展示带。将遗址、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化整合,充分展示沿黄两京古道全线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魅力。
两京古道本身是一条古代的交通和文化通道,非常适合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两京古道连续存在了很多年,在部分地段也有多条道路并存或相继存在,通过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的打造,把文化遗产融进旅游观光和辅导研学等活动中,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建设凝练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亮点项目,可设计富有古道精神内涵的旅游产品,也可建设景致新颖、韵味独特的历史文化园林、古道复原体验段,服务游客新的文化观光需求。
人们向往历史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活在当下。时代发展到今天,“人在旅途”和“诗意栖息”的融合,“诗”和“远方”的融合,“行、住、食、游、购、娱”的融合,既是文旅理念,也是生活需求,可能进而成为习惯并常态化。古道文化是由一个个具体的鲜明的 “坐标”串连建构起来的,经过高层次、高质量的持续打造,有望锤炼形成一个可以涵养人类精神的意识形态谱系。
(四)
由于古道在地理上是连续的,所以在空间结构上,可以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赋能、相互辅助提升、相互成就自身,从而造就一条宏大的优质文化旅游观光链条,无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形成前后左右的融合发展状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神话故事、民族智慧、重大历史事件、民族创造精神、家庭和睦例证、衣食住行风习等系列史、人、事、物等串接起来,衔接起来,并以有机整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形成民族共识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文化大观。
人类不断更新和重构日常生活方式,这非常谐和沿黄两京古道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今天的人们,已经视旅游观光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出行消费方式,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由此衍生的文旅融合的新标识、新产品,可以极大地推动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的知名度,强化其发展前行的动力。
就沿黄两京古道而言,原典、姓氏、聚落、农耕、饮食、民俗、仪礼、教化等文化特质,无不携带和彰显民族征象、奋斗精神、家国情愫、族群智慧和人文关怀等等。也因此,现代科技手段以及呈现方式,数码、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艺术形式,完全可以参与两京古道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开掘、展示与阐发、弘扬。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浩荡东风中,难得的历史机遇已经降临,辨析和建设沿黄两京古道综合历史文化,是有意义、有价值、有丰富收益的响应,以上任见的个人见解,权作抛砖引玉,期望专家学者、朋友同好批评指正。
谢谢主办,谢谢大家。
~~
任见,另署后山,理科出身,早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主要作品有《西欧史传》(6卷)《帝都传奇》(10卷),《牡丹传奇》(10卷),《刘禹锡传》,《白居易传》,《曹操传》(陆版+湾版),《丝路密码》(2卷,国家出版基金优秀项目),《洛阳往事》等逾百种。
~
任见:在河之洲-洛阳孟津黄河之滨文化探源之一
任见:认识“洛神”艺术形象
任见:藏在武则天心中的两个男性
任见:“李杜相会”——李白与杜甫的“洛阳会”
任见:认识隋唐洛阳城和上阳宫
任见:大唐一朝两种植物甚是奇妙-《大唐上阳》163
任见:武皇后生命中的第三个男性-《大唐上阳》162
任见:李皇上视察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像工程
任见:李治饶了小太监惊驾之罪-《大唐上阳》160
任见:李皇上在洛阳离宫居然发挥超常-《大唐上阳》159
任见:武照将碍事的李治支向洛阳-《大唐上阳》158
任见:武照跟妖师为李皇上涂绿漆-《大唐上阳》157
任见:武照如何鉴定妖师的“思春”药粒?
任见:品读古希腊历史三书
任见:三国两晋的茶俗和茶文化(b)
任见:三国两晋的茶俗和茶文化(a)
任见:唐朝工部呈报皇上的龙门卢舍那造像图样
任见: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的规划设计报告
洛生门——孝敬皇帝李弘的人生悲剧
公主恨——高阳公主李漱的情感悲剧
谜底,奇异的“中国内地作家”标注
任见:增光嵩山的贤相姚崇
任见:古都洛阳的历史名宴
任见:叹惋莫高窟,功过王圆箓
任见:洛阳莫愁【原创】
任见:隋炀帝与南北大运河【原创】
任见:高风亮节说绿篁
任见:花香鸟语雅韵长
任见:嵩山精神【原创】
任见:后山记【原创】
任见:武则天贬牡丹【原创】
任见:直奔“终点”,焉能不短?【原创】
任见:孔丘“入周问礼”的谜底【原创】
任见:商统治者迁徙不休原因何在?
任见:“三川”宝地,古今偃师【原创】
任见:在河之洲【原创】
任见:宓妃甄后,翩跹洛神【原创】
任见:隋唐皇城天街,洛阳古都风采
~
![]()
注:任见先生2016年与2017年在北京时应邀出席多种论坛,如央视和北京社科院的国家核心文化建设论坛,清华大学的……道路论坛,北师大博士集群的历史文旅论坛等,在历史文旅论坛上,任见先生举例洛阳的历史文旅建设,主张选择隋唐为建设重点。之后不久,有人作出这张图片,叫做“振兴洛阳历史文旅”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