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先银经典点说:语言是存在之家,绘画之道,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陈平见吕后没继续让自己离去,心内暗自庆幸:“太险了,一着不慎我命不久矣。”惯会察言观色的陈平为何如此惧怕吕后呢?

原来,在刘邦驾崩前夕,燕王卢绾谋反了。卢绾造反对刘邦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刘邦和卢绾打小一块长大,情同手足,刘邦一直对卢绾高看一眼。刘邦称帝后,有心想封卢绾为王,又担心群臣有意见。众臣见刘邦有意封卢绾,就顺水推舟上书:卢绾征定平天下,战绩颇丰,理应封为王。刘邦就趁势封卢绾为燕王,是一众诸侯中最为宠信的。

异姓王侯屡屡反叛,搞的刘邦猜忌心大起,再想到吕后一直以来都爱干政,如果再加上樊哙的帮助,在他死后,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对樊哙骤起杀心。

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娶了吕后的亲妹妹吕媭,势力很大。刘邦把陈平找来商议对策,陈平一听刘邦要对付樊哙,心中叫苦,这烫手的山芋怎么就到了自己手上了呢,一旦自己拿捏不好分寸,到时候吕后非得找他麻烦。

陈平聪明,他把周勃推出来,告诉刘邦,自己是个文官,樊哙那么勇猛,自己也收拾不了,不如让周勃和自己同去,以自己的名义传诏樊哙,在车中暗载周勃,趁樊哙不注意,让周勃下手,然后再由周勃夺印代替 ,继续平叛。

两人领命出发前,周勃心有戚戚地对陈平说道:“此番任务难度太大。杀樊哙,皇上开心了,可吕后绝不会轻饶。可不杀樊哙,任务又完不成。现如今皇上身体欠安,看似前景不佳,让人左右为难。”

杀也不行,放也不行,这可急坏了周勃。陈平这才故作深沉地说:“不如我们把樊哙抓起来,押到京师,交给皇上,是杀是放,由皇上自己决定。”

周勃听后,脸色愁云散去,和陈平商议就依计行事。两人火速出发追赶樊哙的大军。为了促使成功捉拿樊哙,陈平用计把樊哙给哄骗出来。见樊哙只身前来后,立即让人把樊哙给五花大绑起来,送上囚车。

陈平负责押送樊哙回去见刘邦,而周勃则接替樊哙的领兵重任,前去讨伐卢绾。两人兵分两路,依计行事。不料陈平押送樊哙刚走一半,就得到消息:刘邦驾崩了。

陈平知道吕后对自己起了杀心,为尽快释疑保身,陈平不听旨意,带着樊哙火速赶往长安,吕后见樊哙还活着,松了口气。

很快,吕后派遣的使者就到了,命令陈平去荥阳赴任。陈平听后心里七上八下,暗想自己肯定被吕后追责了,捉拿樊哙虽说是皇上的旨意,可现如今皇上驾崩了,查无实证了。

为让吕后对自己彻底消除顾忌和误会,陈平又心生一计,他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趴在刘邦灵前嚎啕大哭,边哭边说:“陛下让我就地斩决樊哙,但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所以把樊哙押回来,给陛下处置,不料陛下去了,真是伤心啊。”

吕后听后不以为意,神情冷漠地让陈平回家休息,毕竟来回奔波,舟车劳顿,着实辛苦。陈平见吕后语气不佳,深知吕后怨气不减,自己贸然离去,必然没有好果子吃。

所以陈平说:“我想再陪陪陛下,就让我做宫中的侍卫,守在陛下灵前吧。”

吕后见陈平对刘邦如此忠心,甚是感动,不仅留下了陈平,还让他担任郎中令(九卿之一,掌宫廷侍卫),辅助新皇帝刘盈,从此对陈平信任有加,视为自己人。

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陈平用自己的智慧,不仅帮刘邦谋国,还为自己谋身,所以我们应多读历史故事,提升自己的思想格局,像陈平一样,用智慧谋国、谋身、谋事。

智慧是个好东西,不仅可以保身,还可以解决人生难题。读历史智慧故事,我推荐《浮云飘飘》。

无数帝王将相、现代名人都把它选为枕边书,时常翻阅,曾国藩说此书值得细细品味,纪晓岚一日三阅,倒背如流,康熙还将此书称为国之利器,只许内部传阅,就连杜月笙都让人读给他听。

下方链接《浮云飘飘》,足足六本,不仅有白话文对照,还有词义诠释,图文并茂,简单易懂。

为什么会有东西的存在,而不是空无一物?每个人都或会在某时某刻,对存在(Being)这问题有深刻的体会。

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亦是整个现象学思潮的核心人物。他生于德国巴登乌腾堡郊区梅斯奇希村的一个宗教家庭,这成长背景使他终其一生都带着夹杂着宗教意识的乡土气息,尤其反映在他的后期思想之上。

18岁时海德格尔因格约伯赠予一本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所着的《论存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多种含义》,深受打动,而决心投身哲学。另一方面,他中学时亦喜爱阅读德国诗人荷尔德林(Friedrich Hlderlin)的作品,为他以后对诗性语言的重视埋下种子。

早年的海德格尔跟随布伦塔诺的学生胡塞尔学习现象学,极得胡塞尔赏识,他本来以为海德格尔会继承自己的衣钵。然而当胡塞尔读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时,他才了解到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理解,已经跟自己渐行渐远。作为现象学的始创人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学生,不同于其他的人,海德格尔对分析人类意识的意向性结构不抱太大的兴趣,他毕生专注的问题是到底存在是如何呈现给我们的。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孔子说∶“颜回,贤德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颜回,贤德啊。”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其心三月不违仁。 --《论语·雍也》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语言,存在的家园。《西游记》是世间最伟大的一部成功学。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春秋]《论语尧日篇第二十》。原句: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释义: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开首不单承接传统「存在是什么?」这问题,更进而将之重新理解成「存在的意思是什么?」。海德格尔指出传统形上学研究的是实际存在着的存在者(beings 或 entities);反之,共通于所有存在者的存在(德文 Sein,英文学界普遍译成大写的 Being)则鲜少被人研究,甚至被遗忘。

我们日常的经验习惯于罗列与描述存在者,我们每天谈论金钱、商品、身边珍爱的工具与装饰品,这些都是存在者,若要探问存在自身到底是什么,就要另一种哲思了。存在与存在者两者的区分,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论差异(ontological difference),这个问题的发现与探究,是海德格尔在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 此在海德格尔指出,世界上只有人能体悟存在并对之探问,这个关注着存在问题的存在者(人)之存在,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德文 Dasein,直译意思为「在这里存在」,海德格尔以之意指「人的存在」)。此在首先就处在某种状况之中:它在世界中存在,并与他人共在,它亦面对着死亡。这些概念启发了沙特,他的存在主义理论里有好些概念跟海德格尔的此在结构互相对应。

海德格尔其中一个最著名的学说:人是「向死存在的」(Being-towards-death),意思是当人意识到自己终将一死时,就会深刻反思自己生命的意义。海德格尔称每个此在皆有死亡的可能性,生命的经验将在那一刻完全终结。当人意识到那一刻终将来临,就会反思自己整个人生规划。

语言是存在之家。已经身为哲学巨擘的海德格尔,甚至认为诗比哲学更能亲近存在,这想法正跟百多年前的浪漫主义遥相呼应。难怪自然的穹苍与大地,人的宗教活动与艺术作品等,这些都成为后期海德格尔所关注的对象。他相信通过回到这些生命与世界的具体事象,我们方能思索「存在的意思是什么?」这个问题。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对西方两千多年的“存在论”的彻底否定。

刘先银绘画作品:月是故乡明

刘先银书法作品:一念之慈万物皆善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纽约时报》曾将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老子无愧于“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的称号。《道德经》已经成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著作,准确地说,......《道德经》是有史以来译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整个宇宙里最大的奥秘就是身体。我们需要很深的了解它的奥秘,它的存在必须被深入的探究。在今天世界上,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这个教育是要引导每个人回到内心的宁静,回到静心当中来和自己的身体连接。这样所有的人就都能准备好要善待自己的身体,聆听自己的身体。人类文明的发展要有人文的指导,人类文明的发展要有自然的指引。黄老之学《黄帝内经》《易经》《道德经》分别指导着人类的身心灵。整个宇宙里最大的奥秘就是身体,静即与阴同德,动即与阳同波。

——题记 刘先银 2012 北京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刘先银绘画作品:微妙奇丽

刘先银绘画作品:微妙奇丽

刘先银绘画作品:微妙奇丽

刘先银绘画作品:微妙奇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说:無爲故無敗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引语评析解读。《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 刘先银 編註。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刘先银整理编绎

刘先银书法作品:《树蕙百亩》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潜伏在体内的“佛医”自愈力

刘先银说: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夫唯道,善贷且成

刘先银说:研究《道德经》,至少要过七个层面上善若水,水的七善研究与理解《道德经》

研究《道德经》,至少要过七个层面,由易到难依次是:

第一层面:水的七善;

第二层面:道纪;

第三层面:天之道;

第四层面:三宝;

第五层面:修身;

第六层面:域中四大;

第七层面:五德。

过此七层面,才可以对《道德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再进一步融会贯通,可知精髓。《道德经》的经文顺序有义理、考据、辞章三方面的考察渠道,义理就像是根据基因图谱,来确定父子层面系;辞章是根据长相,来确定父子层面系;考据是有人证明他们以父子层面系相称呼。

研究《道德经》的七层面,不是文章本身的逻辑层面系。而是可以破除似乎混乱的文字阵,从中理出相层面内容的难易程度。前三层面基本上,从长相就可以看出个大概来。

任为章第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参见:第六十三章是以圣人犹难之

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把“道”理解为经验、知识、规律,解为“道”;而在意念创造上,就应把“道”理解为方案、意图、逻辑,解为“导”。老子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即由意念指导观念的反映“有象”,和由观念到意念的造意“有物”,中国这一古老的命题对西方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等等可能都是一个新的境界。道可导,名可命的命题,是传统的造意论,它能帮助我们把握老子理论“放意写神,论变而形于弦”的“活的灵魂”。

老子的惚恍与恍惚理论是从主观逻辑角度论证了人与社会的发展,他的“三生万物”则是从客观规律角度论证人与社会的发展。老子还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就是老子“三生万物”的“三”。人与社会首先要知“无”,不知无就不能正确地创有,这是“一”。光知无还不行,还要创造条件,这就是“二”,再用成熟的主客观条件创造事物就是“三生万物”。老子集成的“三生万物”的理论,就是中国传统的造物论。

“阴阳相推”的理论产生于中国四千多年以前的黄帝时代,《黄帝阴符经》:“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而不可违,因而制之。”是说:规律稳定不乱,因而造就社会。逻辑道理求利害,因而有阴阳。把握阴阳推理,变化时心不乱。所以说,科学家知道规律的不可违背,因而驾驭它。从《黄帝阴符经》中我们知道,阴阳概括最初产生于社会的利害需要。《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荀子·天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楚辞·屈原·涉江》把社会问题称为“阴阳易位。”老子在《庄子·知北游》“单氏取周”时说:“中国‘有’人(指周朝‘为利’的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 《易·系辞上》指的是“阴阳相推”的逻辑;《荀子·天论》指的是规律与逻辑的比较;《楚辞·屈原·涉江》指的是社会阴阳变态;《庄子·知北游》指的是丧失本性的狡猾机会主义;五代时陈抟道士将阴阳理性观念设计成阴阳鱼,表达了阴阳相吸阴阳相推的形象…… 这些,都是对抽象的阴阳理性观念的具体运用,惟老子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才是对阴阳本质的揭示。根据液固气的三态变化,“冲气”应解为细微物质流。

阴阳理性观念在现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物理上的阴极阳极、阴电阳电、阴阳离子,心理上的阴谋诡计、阳奉阴违、阳刚正气,社会上的阴暗面、葵花向太阳…… 小到电子,大到宇宙,逍遥到民俗,规范到科学,中国人对世界都留下了祖传的理解。其理论核心仍然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是中国人对世间利害事物的简要定位,以方便认识和理解,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中国人的经验论、认识论、信息论,其实,所有《易经》研究都立足于此。易经和五行的认识论与“恍兮惚兮”的造意论、“三生万物”的造物论,属于中国古代“射(认识论)”和“御(造意论)”的不同分科。射是“身矢”御是“驭”的理性会意字,射是御的基础,御是射的目的,光射不御是认识主义的书架子,光御不射是造意主义的花架子。黑格尔的“对立统一”不能与阴阳同义而语,因为它违背了同性相斥不统一、异性相吸不对立的科学原理。

儒释道: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球也如同一个小村落,更多优秀的文化呈现在世人前,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儒以入世,为万世开太平。佛以出世,为众生而得解脱。道能出能入,内能修身得解脱,外能治国安邦。圆通,圆觉,圆满。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儿女者,不知医为不孝。不知医者,不慈孝。

刘先银题字《和光同尘》

陈子庄的画天真烂漫,画得很松

陈子庄的画天真烂漫,画得很松

文/陈传席

我觉得陈子庄的画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的画有趣,就是说他的画生动、自然、不做作、天真烂漫。画画要纯真无杂念,不直率、不坦诚就成不了大家。第二,陈子庄的画画得很松,松不是指结构松,而是用笔松,再就是散淡,尤其是书法家,终身追求的就是散和淡,散就是心无杂念,没有负担,就是自然而然、平淡天真,它跟趣是相辅相成的。当然,这需要修炼。石涛的画我不是十分欣赏,石涛的画不如渐江,渐江就是弘仁。弘仁的画格调高,完全没有俗气。我曾专程到美国夏威夷的一家博物馆看弘仁的画,我现在想起那张画我就激动,那张画不皴也不擦,就是线条空钩,每一块石头象晶莹的玉一样有透明感。天再热,里面都能散出一股寒气。

任何人画画,都应有一股气,没有这股气,你的画就是死画。潘天寿的画有一股霸气。但是浊气就不好,吴昌硕的画,我对他评价不太高,把吴昌硕作为一代大师来评价,还有一些欠缺,但他比一般画家要好得多,他的画就有一股“浊”气,使得他的格调降低了。齐白石的画就比他高,齐白石的画没有“浊”气,他有一股“清”气。但齐白石的画也不是每张都好,好画只有百分之十,你要看他百分之十的画,你会非常激动、惊讶。齐白石这人贪财,你给他钱,他就给你画,他的画从来不撕,这对他的画名有些影响。当然,评价一个画家,只能用最好的画评价他。学陈子庄的画的人也有不少,但大多数人只学到一点皮毛,就是因为缺少陈子庄那股气,这股气是最不易得到的。

我们再讲一下散淡,散淡要靠体会,但是你理论上没有认识到,永远体会不到。理论上认识到了,你还要实践一段时间。刘文西就是字写不好,他写字非常认真,越认真越写不好字。当然,写字不能马马虎虎不用功。写字要轻松,练字练一辈子,就练“散、淡”二字,散淡就是自然而然,下笔松动。我小时候练字,认为写字很容易,对着字帖写象就行了,我临王羲之《兰亭序》,九年下来,一天也不间断,最后还是没写好。书法没人指导,是学不好的。

不接触大师,要想成为大师确实是不容易的事。因为大师是几代人的经验和智慧积累起来的,你从大师那里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就得到几十年都体会不到的东西。刘文西写字太认真,他越认真,腕就越硬,写字就是要腕灵活才能写好字,他就不懂这个道理。天下事,有知而不能做到,没有不知而能做到的。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开始要“雕”与“琢”,但最后是没有雕琢气的,是平淡朴实的。但如果没有“既雕既琢”的过程,那就不会有太深的功力。功力就在“既雕既琢”中一步一步加深的。

有些人认为,中国的艺术是落后的,但我认为,中国的经济落后,艺术可没有落后,我们中国的大师,比如说象陈子庄这样的大师,不能成为世界公认的大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太差。中国经济落后,中国的艺术理论也不被人重视。六朝谢赫的《六法论》,就说到气韵。画人不强调人的外形,而注重表现人的风度气质。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还谈论要“做大自然的儿子还是孙子”,他们的理论就强调绘画要忠实于大自然,而中国画一开始就直透艺术的本质----“画者,心印也”,中国画谈的是“天人合一”,画就是写自己,既不是大自然的儿子,也不是大自然的孙子.这种感受,西方绘画到了近代才意识到,而且多数受中国画的影响,他们的理论比我们落后了十几个世纪。外国人对中国的绘画很难理解,对笔墨中丰富的内涵看不懂,只能看到外表的东西。当然,国外真正的大师对中国的艺术还是有认识力的。毕加索用毛笔学中国画,其中仿齐白石的画就有五大册,每册三四十幅,莫奈也临摹过中国画,他画的《睡莲》,从构图到画法,都很有中国画的味道。但是,他们学中国画,都归到自己民族的特色。

董其昌提出书画“尚暗不尚明”,暗是指用笔藏而不露,有内涵。但太“暗”也不好,压抑自己的精神状态,“四王”的画都太“暗”,弘一法师的字也很“暗”,但他是内心修炼的结果,是真实的流露,所以他的字境界高。陆俨少的画不厚,用笔薄,所以陆俨少要成为大师很困难,陆俨少的画能看不能学,潘天寿也不能学,陈子庄的画可以学。陆俨少对古代画论理解还不深,他虽然用笔方法基本正确,但缺少厚度,同时,他又没有陈子庄绘画的生动和趣味。当然,陆俨少还是名家,说他的不足之处,是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来讲的,如果和一般画家比较,他还是了不起的,当代画家能达到这种水平的也不是太多。

吴冠中的画,有形式美,但缺少内在美。黄宾虹的画就有内在美,内涵丰富。林散之书法的主要突破点,就是用笔的内在变化丰富。但林散之书法突破这一点,大家又把他捧得太高,林散之说自己的字比祝枝山好,但见到王铎要低头。他的字肯定不如王铎,但他说比祝枝山好,也未必,虽然他用笔的内在变化比祝枝山丰富,但祝枝山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性情,应该说他们二人的字还是各有特点。明代中期的书法家中,我看还是祝枝山的字写得好。吴冠中在文章中提倡形式美,当然,作品的形式美也是很重要的,在功力相等的两幅画中,形式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最终的功力,不是看你的形式,而是看你的内在美。黄宾虹的画不在构图上讲究,在形式上出奇,他在内在美上下功夫,黄宾虹的书法比林散之要高,书法界把林散之提得很高,把黄宾虹的书法放在很低的位置,这是不正确的。包括把沙孟海的地位也排得很高,那也是错误的。沙孟海的字,格调上还欠缺。

很多人学陈子庄、学齐白石,达不到他们的境界,就是因为缺少内在美。形式的东西,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可以在偶然性的机会得到,而内在美,必须经长时间修炼。现在很多人不搞传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传统没有理解能力。吴冠中小时候在偶然机会考了美术院校,后来学了法语,到国外留学,因为在国外挣钱困难,他又回来了,回来的目的并不是象他所说的是因为爱国,在国外又学外语,在中国画和西洋画上,都没有学到多少东西。他在五十年代偶尔发表一些水彩,也不过是那个水平,到了八十年代,他和宜兴的徐悲鸿美术馆馆长说,我的这个油画,努力一下,可能还不错,我油画和别人不一样,也许在将来美术史上能留一个指甲痕,但我的中国画还不行。到九十年代初,他和北京的一位理论家说,中国绘画,现在只有一个半大师,一个就是林风眠,半个就是我。到了2000年他讲林风眠也不如他了。他对自己的定位逐步改变,大家一捧,他就飘飘然了。吴冠中发表那么多关于形式美的言论就是因为他不懂传统,不懂中国文化、不懂他胆子才大。

我再给大家谈一谈陈子庄的速写,他的速写应专门研究一下,或出一本速写集。他的速写不是完全写实的,按自己的思路取舍,当场构思,改用毛笔画出来就是一张好作品。画画用脑要多于用手,天才有一个共性,善于思考,敢于肯定,陈子庄的速写用笔就肯定,而且很潇洒,并能将传统的用笔方法用到铅笔中来,很富有变化。

天才人物,他的兴趣肯定不会是单一的,象毕加索,不光会画画,他也能写诗,写文章,搞陶艺。郭沫若是诗、书法、戏剧、考古、历史,样样都通。陈子庄的兴趣也很广泛,对考古、古瓷器都有研究,而且武术高超,他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加上他拜过几个高人为师,天份又高,所以他在绘画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现在的画家主要问题是画传统的不懂传统,画现代的不懂现代,这是当代中国绘画的一个悲剧,不懂传统的问题我刚才已经谈了很多,这个现代派,很多人都在攻击,我以前不发表任何言论,现代派的画家对传统的东西不满,他们力求绘画有丰富的内涵,有哲学意义。在欧洲的美术学院,不请画家去上课,而是请哲学家去上课,这种想法也是对的,但是艺术是自我表现的,你深沉,作品也深沉,你浅薄,作品也浅薄。你自己没有深沉的文化内涵,没有哲学头脑,你力求在你的绘画中有多深的内涵和哲学意义,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现代派的作品,大多数是不可取的。

出现上述现状,我想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跟招生有关系。现在美术院校招生,主要考素描、色彩和速写。因此,小孩从初中开始就画素描、色彩和速写,那是传统西洋画的基础。学西洋画的基础来画中国画,这就有问题。而中国画的基础,主要是书法,是古典文化。不画画的小孩在读书,而画画的小孩光是画画,不看书。画画只是技巧的提高,年龄大了,技巧还可以学,但读书效果就非常差。我们的招生制度,促使小孩在最需要读书的时候去学画画,你素描不好,色彩不好,就考不上大学。

在大学里面,有开设哲学课,古典文学课和外语课,学生都是应付的,很少有学生认真学,最近几年,考研的学生才把外语抓了一下。二十几岁读古文已经晚了一点,何况这时候还是不读,读书少、练字也少,有些学校不教书法,即使有开书法课,学生也是应付一下,认为能搞好毕业创作就行。我写文章曾说过,刘文西、李琦、蒋兆和,年龄越大,画得越差。李琦三十二岁时画的《毛主席走遍全国》,那张画画得相当的好,但三十二岁以后,他的画一天比一天差。刘文西的《祖孙四代》是三十岁画的,《支书和老贫农》是三十二岁画的,他的水平到顶了。后来水平就下降,问题在于他从小画素描,不太读书。

另一方面,经济也是影响当代绘画的一个重要问题,政治对艺术的干扰,你如果能充分利用,损失不是太大,也许你也能画出很好的作品,比如说李可染、钱松喦的绘画就是借政治的力量把自已推到一个高度的。糊里糊涂永远成不了大画家,你必须头脑非常清醒,成功人物都善于思考。只要动脑筋思考,政治力量不会阻碍你,经济就会阻碍你。经济的大潮,对我国的绘画是一个很大的损害,经济发达,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发展很急切的跟着经济走,那就麻烦了。

就拿扬州八怪来说,商业的局限,导致了扬州八怪的画格调不高,再就是很简单。扬州八怪的画迎合了小市民的文化口味,但对冲击当时“四王”的死气沉沉画风有一定贡献,因为做生意的人都是很有生气的,不喜欢死气沉沉。“四王”的画,讲究“静”、“净”,“静”是安静,古代的静美要比动美高,“净”是干净。扬州文化发达是以经济发达为基础的,但扬州画家屈服买主、商人,商人要什么画,我就画什么画,造成了的扬州八怪的画格调低下。

第三个问题,这几十年来,画坛动辄讲创新,讲个人风格,唐、宋以前从来不提创新,也不提个人风格,恰恰有新意,有个人风格。过分的强调个人风格,不注重内在艺术功力的提高及审美的升华,那么你表现的只是花样,不要把花样当风格,功力不够,学养不够,天天在搞花样,这一点,对当代画家也是有影响的。

最后我再谈谈绘画的三个标准,就是现代的、民族的、个人的。我们看陈子庄的画,他是现代的,他和明清以前的画不一样,他虽然学了吴昌硕,学了齐白石和黄宾虹,但他即不是黄宾虹,也不是齐白石,他有自己的东西,有现代感。一个民族要想发展,一方面要认真保存自己,二要强烈的吸收外来的东西,西方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不能说我们谈中国画的优越性,就否定外国的东西,外国的东西也有它的科学性。

有人说中国画穷途末路,但是,只要中国画还有用处,中国人还欣赏他,中国画就不会消亡。中国人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必须搞民族的东西,学习西方的东西,也要化为民族的东西。有些人认为传统就是重复,传统并不是重复,而恰恰是发展,不论是美术还是文学,古代凡是发起复古运动的,都在文学史和美术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唐宋八大家都是复古的巨匠,文艺复兴就是复古,就是恢复传统,但复古不等于重复,而是“托古改制”。现在看来,学习西方的东西来创造自己民族风格的几位代表画家,其成就还没有赶上从传统内部学习的大师,黄宾虹、齐白石是学习传统的,但他们没有重复传统,时代不一样,个性不一样,自然显示出自己的面目。

民族艺术本身有一股原动力,能促使你发展,当然,能吸收一些西方的东西为我所用,那也是有必要的,有没有民族气质、现代感、个人风格是决定你能不能成为大画家的三个条件。当然,个人风格不是你想追求就能追求到的。个人风格,一要强烈追求,第二要自然而然,强烈追求就是把想到的东西努力去做,没有这一点,风格的显露就要慢一点,但一开始就强烈追求,就很难有深度和厚度,要自然而然,要有长时间内在学养的积累和人文精神的修炼。

本文节选自陈传席于福建省画院陈子庄画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道德经在说:夫唯道,善贷且成。

从失道到得道的过程,称之为反,这是道之动。一直反,直至复归于道。前面章节曾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失道者,用强,有道者,用弱,所以,从失道到复归于道,这也是一个由强到弱的过程。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很多人,自诩为修行者。既然是修行,那么到底要往哪里修,又往哪里行呢?给出的答案,那就是五花八门了,往哪行的都有。而道德经给出的答案是,你们都不要再修行了,方向走错了,不如歇歇吧。

还有某些动辄称”借假修真“的人,就更不懂什么是修行了。人本身就是真,假的只是后天的伪巧智识把自己蒙蔽了而已。把这些修剪掉,重新像一个婴儿那样,恢复自己的本真,这就是修。借假修真这种谬之千里的说法,则是把人当成假,去捣弄一个彼岸世界不存在的被称之为真的东西,这是和道德经的根本主旨都相违背的。不过这个歪理邪说,糊弄到的人却很多。蛮夷外来文化的文化污染,让很多人把无道的歪理邪说,想当然的归给道家思想了。

上章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两句,给出的就是得道的方向和次第。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给出的则是得道的路标和地图。道理都讲透了,很多人都口口声声的说要得道,现在道德经给出了得道指南,就放在眼前,大家又会怎么做呢,真的复归于道,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这就是本章要讲的。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士,上智之人,微妙玄通之人。上士闻道之后,就会笃守大道,须臾不离其宗,勤而行之,不论做什么,都遵循崇奉道。上智自无所染,故不可移。

中士,中智之人,平庸寻常之人。中士闻道之后,一会说哦知道了,一会又忘的无影无踪。他们不会像上士那样去行道,因为他们并未真正的得道。中智之人无恒道,从教而变,不教不知。

下士,下愚之人,粗陋鄙薄之人。下士闻道之后,会哄然大笑。在他们看来,得道之途居然是要往回反,居然要用弱,这样太好笑了。他们是那种碌碌如玉,珞珞如石之人,装着成车的破石头,根本无法想象道之所在,既没有破石头,也没有拉破石头的车。下愚之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虽教无益,亦不可移。

不笑不足以为道。

如果下愚之人听闻大道,不哄然大笑的话,那说明这个道,也不是真正的道了。

可见,老子讲的道不是很多人宣扬的那样,到处都是道,不管做什么都是道,不仅不是这样,恰恰相反,能真正的理解道并行不离道的人,太少了。所以,但凡看到有人不加分辨的,认为什么都是道,什么歪理邪说都能无条件尊重、敬畏、接受并包容的,那一定是个无道的下愚之人。

故建言有之:

建,本意是指立朝律也,从聿从廴;聿,所以书也,本意指笔。廴,长行也。建言,这里有书写并流传下去的意思。类似于之前章节里面的”古之所谓“一句。

所以,古语里说过这样的话,有这样的道理。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明道若昧,对于得道之人来说,对道的体会就是昏昏默默,惟恍惟惚,杳杳冥冥。和明晓物不一样,明晓道,就是体会到它的无物无像,昏昏默默。这样才是真正的明晓了道。

进道若退,对于行道之人来说,不是向前往,而是要向后反。这个反的过程,就如同在后退。唯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行道。

夷道若纇(lèi);夷,平坦空旷。纇,丝节也。道是那么的大,却像丝节那样浑然一体,根本没有一条具体可行的路径。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

上德若谷;最崇高的德行,就如同川谷之于江海那样。

大白若辱;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大白,常德不忒之意。辱,复归于无极,不显露任何变化和特性,不萌不荣是谓辱。

广德若不足;施常德教行于天下,是谓广德。真正的广德,不是教导别人别人如何如何。而是恰恰相反,认为自己都不足,更不用说去教行百姓了。不去说教,而是虚于顺物来引导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

建德若偷;不得已而建立德行,教行百姓,也只是静悄悄的不言而教,不引而行。好似偷偷摸摸的一样,神不知鬼不觉的。

质真若渝;渝,变污也。这句承接上面的几句,上德,常德,广德,建德,最终目的就是让百姓返璞归真。质真,一直往回反,复归于道,寻回天真,本性复归于天真之性。返璞归真的人,沌沌兮浑然不化,看上去好像变污了变浑浊了 ,什么也看不清。没有分化,故不能分辨。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大方无隅(yú);方隅连用,方通常指地域、区域、疆域的意思,隅指角落。最大的区域是没有角落的,无边无际。此句里的方,引申指道的一方面。

大器晚成;上句讲了方,这句接着讲了器。道,方,法,术,器。道散为器,是这么一步步生成的。最大的器是什么呢,就是天下神器,圣人用之以为官长。这个器,就是以道御物的具体执用之物,它的生成,却要比任何其他器物都要晚慢,因为它不自成,后其成而成。

大音希声;执天下神器而统御天下,行不言之教。虽有大美而不言,虽有大音而希声。

大象无形;有形之物,再大也是小,因为有形的东西,就会有边界。真正的大象,是无形的,所以它才可以要多大就能有多大。

道隐无名;道没有边界涯际,不自生而生,没有言语和音声,也没有形状,它看上去就是隐形的一样,没有任何的行迹可察。自然也就无法命名它。

夫唯道,善贷且成。

贷,施也。

天地万物,都在永恒的运行不休。到底是谁在推动它们如此的呢,是道在背后推动它们。只有道,才会善于施为并成就一切。虽然它看上去无物无像,无形无状,无声无音,不器不成,如此之弱,却能施给天地万物所生的一切,并衣养它们,使它们成长生息。

圣人治理天下,也是如此的道理,应该效法天道,用道之弱,用德之谷,这样才能够对百姓善贷且成。

----------------------------------------------------------------------------------------------------------

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荒兮,其未央哉。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譯註 刘先银著

小雪,养阴,尊崇女性,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这时,太阳位于赤纬-20°16',这天北京地区白昼时间仅9小时49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仅29°50‘。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老子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人物,其著作历来受到高度的关注。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老子集成》中,共收录了自战国到1949年265个不同时期、不同注解者的版本,其中称《老子》的120部,称《道德经》的145部。但最古老、最完整而又没有注释的本子,却是1972年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群中出土的帛书《老子》。

为什么说《老子集成》就是《老子集谬》?

目前高调推出的《老子集成》,实质是《老子集谬》: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老子故乱其词的传承手法没有被参破的结果,也是“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具体运用。将原文次序打乱,实在是教育方法中高明的无为之法,其间妙处多多,突显了道学神龙犹隐的特色,在《阴符经》和张三丰的《道言浅见说》中都有应用。如果,老师将这样的一篇文章交给你,而你不仅看不出问题所在,还要牵强附会、故弄玄虚、自鸣得意的话,你在老师心中是块什么材料,也就可想而知了。庄子,就是这些材料中最笨的一个典型。

《道德经》的顺序混乱,应该是老子特意安排的,是一种高明的教育方法。理由有二:

A:《道德经》如果不是最初的版本就是这样混乱的话,总会有另外一种版本流传下来。从现在的考古证据来看,尽管有篇章不全的,也有德先道后的,但是内里细部却是相差不大。

B:从《道德经》和《阴符经》的结构特色,可以鲜明的看出许多的共同点来!而《阴符经》是早于《道德经》的又一部重要的道学经典。不排除老子学习过《阴符经》,并且可以看出来的一点是《道德经》简直就是《阴符经》的解说!

而自古道家就有“神龙犹隐”的做法,这一点的妙处也有很多。而且,他的妙处直到2578年后的今天,依然在发挥作用。

因此,学习《道德经》,至少要过七道关,由易到难依次是:

第一关:水的七善;

第二关:道纪;

第三关:天之道;

第四关:三宝;

第五关:修身;

第六关:域中四大;

第七关:五德。

过此七关,才可以对《道德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再进一步融会贯通,可知精髓也!

自然哲学历史沿革

从六朝后半期一直到隋唐,道教之反佛,多与儒家结成同盟,并从纲常伦理、王道政治、夷夏之辩等立论,而这三方面正是中华民族之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习惯之特点所在。道佛二教在思想理论上的争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焦点就是“因缘”与“自然”的关系。这两种学说分别是佛、道二教的核心教义,也是两教在教义上的最大差别,所以争论必然会聚焦于二者之上。汤用彤先生指出,“南朝之争玄理,以至往复不已者。”正是通过这种玄理之争的方式,促进了道佛二教在义理上的借鉴与吸收。从佛道之争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教在自然义上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来自于道佛之间“交互作用”。六朝道教的“自然”说,顾欢说《法华经》是依《灵宝经》伪造的。

玄疑认为,在道教的思想中,本来没有因果业报这些理论,后来之所以出现这些说法,都是从佛经吸收而来,而佛教又是抄袭婆罗门教的。

但是,从道教“自然”说的本身发展脉络来说,其“自然”说也变得更为精致、思辨。在北周武帝时期所编的《无上秘要》卷一百中,设立“人自然品”,引用了《妙真经》、《洞元空洞灵章经》、《洞元太极隐注》、《洞元自然经诀》,来叙述“自然”其中,以《妙真经》的引文最长,《妙真经》说:

人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能无为者,故生可得而长;能虚无者,故气可得而行;能淡泊者,故志可得而共;能寂默者,故声可得而藏;能清静者,故神可得而光;能精诚者,故志可得而从;能中和者,故化可得而同_是故凡人为道,当以自然而成在《妙真经》中,将自然与无为、虚无、淡泊、寂默、清静、精诚、中和等实践德目并列,放在开头的位置。在这里,“自然”更多的是指境界与实践方法。

在所引的文中,关令尹问如何学习自然?道回答说:

无取正气自居,无去邪气自除此非祷祠鬼神之道,非欲辟不清,去不正,清静请命,而命自延无期,此岂非自然哉?

“自然”的境界就是一种自然而然、无为而自成、任运的状态,所以“自然”便有无心、无欲、无为等意思。在实践“自然”以及虚无、淡泊、寂默、清静、精诚、中和,于是成就无期的延命。这就如大泽自养禽兽虎狼,深林广林自致飞鸟百虫,清静洁白自致玉女芝英,灾异恶气自致不祥祸殃,强调行为与结果的必然的对应关系。因此,“自然”是实践修道的德目,也是达成无期延命的境界,其中透露出实践与境界的统一。

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道之争的展开,道教的理论倾向是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之本位,回应佛教的冲击,吸收佛教的般若学,从而产生了道教的重玄学。道教重玄学可以概括为两个思想主题—道体论和道性论。道体论是探讨万事万物之共同本体或合理性问题;道性论是探讨本体之道与人的关系问题,亦即道性与众生性的同异、离合等问题。

梁陈以来,以宋文明为代表的道性论,思辨性比较强,他在《道德义渊·自然道性》阐述了道性问题。《自然道性》的“第一序本文”说:

河上公云:辅助万物,自然之然,即此也天性极为命_《老子经》云:复命曰常。河上公云:复其性命此言复其性命之复,曰得常道之性也。《经》云:道法自然河上公云: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经》又云:以辅万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

宋文明认为道的不变质性,便是辅助万物自然生长成熟,万物天性的极至,称之为“命”;“复命”就是复归常道不变之性,而万物的自然状态,则是由其所具有的道性规定的。什么是道性呢?众生万物莫非自然,这就是众生所具有的本质意义上的“性”,在以自然为本质的意义上,众生万物与道是同一的。所以,“自然”是道的特征,万物的状态,从这意义上“自然”已经不具备本体论的特点,而是形容“道”及万物的存在状态。

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这在道教经典《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表现得十分突出。在这部道经中,称道性为“自然道意”通J;而且“自然”也用来形容各种事物的状态,如诸天状况“皆悉自然”(卷一“开度品”)吞,生净土“体人自然”(卷五“发愿品”),“九祖生天,见(现)世安乐,年命长远,衣食自然”(卷九“弘救品”),在这里“自然”是指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也就是回到老子哲学中“自然”的本义,具有自己如此、本来如此、势当如此的特点,表示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道性是指心性清虚自然的一面,不曾被沾染,也不受天命形质的约束。所以,道经中又说“人始受身,皆从虚无自然中来”(卷八“生神品”),“吾不饮不食,抱道自然,变化无方,长生小死”(卷四“持斋品”)。人类和含识的虫兽等动物都有自然的道性,将自然道意与人格的表现以及道君的教导联系起来,生起热心的信仰,最终接近冥合道,到达绝待自然的状态。

不但在道教经典中继承了老庄哲学的“自然”本义,而且有六朝后期的道教著作中也表现出来。在道教“自然”思想史上,朱世卿的《性法自然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开头说:

万法万性,皆自然之理也_夫惟自然,故不得而迁贸矣故善人虽知善之不足凭也,善人终不能一时而为恶;恶人复以恶之不足诫也,恶人亦不能须臾而为善又体仁者不自知其为善,体愚者不自觉其为恶,皆自然而然也,_

朱世卿的“自然”义,是指一种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也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所以,万物自生自化,自然生长,有其自身的自发性、原初性、延续性《性法自然论》说:

人为生最灵,膺自然之秀气,票妍接盈减之质,怀哀乐喜怒之情,挺穷达修短之命,封愚智善恶之性。夫哀乐喜怒,伏之于情,感物而动;穷达修短,藏之于命,事至而后明;妍接盈减,著之于形,有生而表见;愚智善恶,封之于性,触用而显彻:此八句者,总人事而竭焉,皆由自然之数,无有造为之者_夫有造为之者必劳,有出入之者必漏,有酬醉之者必谬,此三者非造物之功也。

妍媛盈减、哀乐喜怒、穷达修短、愚智善恶,人的各种各样存在,并没有造物主的意志与行为在主宰着,全是自然而然的。

既然事物存在是自然而然的,那么这个世界的礼乐、制度又从何而来呢?是否违反了自然?《性法自然论》说:

故知礼乐不自知其所由而制,圣人不自知其所由而生,两像亦不知其所由而立矣_于是殊形异虑,委积充盈;动静合散,自生自灭_动静者,莫有识其主;生灭者,不自晓其根。盖自然之理著矣所谓非自然者乃大自然也,是有为者乃大无为也,

天地、圣人、礼乐是形成儒家的礼教体制的根本存在,万物自然无为,但是圣人、帝土仍然需要“治天下”、制定礼乐,但是这种“有为”是无为而治,这是种“非自然”是大自然,这种“有为”是“大无为”,其实这就是郭象所主张的“不废名教而任自然”。所以,朱世卿的“自然”义是与郭象相符合的,天人之所为皆“自然”,“自为”是自然的表现、“任性”即“自然”,“必然”即“自然”,“偶然”即“自然”。

《性法自然论》通过“大自然”、“大无为”,来超越自然与非自然、有为与无为的矛盾,从而解决了道业的实践与无上道果的获得之间冲突。这样,道教中的一系列理论,如教主与教典是自然而成的,道业是通过人间心性自然而修,自然获得道果,从而承认了无为与有为、自然与非自然的共存,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成就了最高的无为,自然与非自然的结合成就了最高的自然,打通了二者之间的隔阂,实现了最高的统一。

朱世卿是在郭象的基础上,继承老庄以来关于“自然”的本义,虽然其中难免有自然命定论的倾向,但是已经解决了“自然”作为境界与实践方法之间的矛盾,对“自然”破坏礼教体制的观点也进行了破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了佛教对道教“自然”义的攻击。但是,他对“自然”与“因缘”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进行彻底的解决,这个矛盾留待隋唐道教重玄学才实现。

所以,六朝以来道教的“自然”,义并不是以自然Il论为中心,而是己经逐渐吸收了佛教的因缘说,但是对二者的整合并不是那样精致、细密。这时期的“自然”义主要是作为一种境界,来形容“道”及万物的状态;同时,又作为实践的德目,期待境界与实践方法的统一。尤其是朱世卿的“自然”义,已经解决了有为与无为、非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但是,道教“自然”义的完善还有待于隋唐道教重玄学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自然”与“因缘”之间的完美统一,才最终实现道教“自然”义的最后完成。

隋唐道教的“自然”义

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唐代,道教与佛教在知识与思想上的较量,促成了道教向形而上、追求超越的方向转化,“重玄”就是这个方向的表现。在“重玄”思潮的影响下,道教力加强了各种抽象理论如自然、道德、法身、三一等观念的探讨,所以“自然”义的研究与思辨抽象能力更加提高了,“自然”与“因缘”的结合进一步得到加强,这在约成书于隋代的《本际经》、《道教义枢》以及其他唐代道教著作中充分表现出来了。

《本际经》约成书于隋代,当时被官方推崇并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在敦煌已发现的写本中达108件之多,几乎占已发现的敦煌道教写经数量的四分之一。《本际经》的核心思想包括无本道体和清净道性两方面,其中涉及到“自然”义是道性论。《本际经》的道性论承袭了《老子河上公注》、《老子想尔注》,尤其是《升玄内教经》的道性论传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大乘佛教,尤其是三论宗的“佛性”论激发的结果。

《本际经》的道性论虽然吸收中观、三论系统的中道真空思想,但是仍然坚持了道性“皆与自然同”的学说。P 3371《本际经》卷一“护国品”说:

此经能为众生消净内魔鬼贼、宿结烦恼,开发真道自然正性_若人服行,四迷业障、诸漏根本,自然差愈。

当众生因业障与烦恼(诸漏)迷失本性时,宜以《本际经》来“开发真道自然正性”,使人心向道性复归,此“真道自然正性”就是“道性”。

但是,自然与道性是什么关系?自然是否是道性之因?P 2806《本际经》卷四·“道性品”说:

言道性者,即真实空,非空,不空亦不不空;非法,非非法;非物,非非物;非人,非非人;非因,非非因;非果,非非果;非始,非非始;非终,非非终;非本,非末,而为一切诸法根本,无造无作,名曰无为,自然而然,不可使然,不可不然,故日自然_悟此真性,名曰悟道,了了照见,成无上道一切众生皆应得悟,但以烦倒之所覆蔽,不得显了,有理存焉,必当得故理而未形,名之为性三世天尊断诸结习,永不生故,真实显现,即名道果果未显故,强名为因,因之与果,毕竟无二,亦非不二。

上面的这段话,可以归纳为下面三点:第一,《本际经》把道性解释为“真空”,亦称“真实空”。“真实空”是远离二边对待,离诸分别,“非空”、“不空亦不不空”的“真空观”第二,“自然”并不是道性之因,所以不是把“道法自然”解释为“道”效法于“自然”,而且理解为“道”的法则体现为“自然”,其实“自然”是“道”的体现与存在状态。所以,《本际经》说:“自然而然,不可使然,不可不然,故曰自然,悟此真性,名曰悟道”,可知“道性”就是“自然真性”,“自然”与“道性”是同一的,所以《本际经》卷四褐颂说:“众生根本相,毕竟如虚空。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第三,中道真空不落二边,也是超越于一般的因果观。因此,《本际经》采用了龙树的中观学说,用“真空”来超越自然与因缘的对立、冲突。 P2392《本际经》卷二“付嘱品”说:万物皆是空无,性无真实,故假合众缘皆待” , P2806卷四“道性品”说:“常说因缘假名法,显发中道真实性”’,缘起的万物都是相待,是假名,从而显发中道真空,也就是自然道性。

《本际经》把“道性”解释为“真空”,然后再指出“自然”与“道性”的同一性,因此“自然”也就具有真空的特点。然后,再用“真空”超越因缘,从而不但调和了“自然”与“因缘”之间的矛盾,而且用层层推进的方法,利用“真空”的超越,从而将“因缘”融摄于“自然”中,实现了“自然”比“因缘”更具有超越性、优先性。《本际经》的这种方法,刚好跟真观相反,真观是用“因缘”反对“自然”,而最后用“空”来超越“因缘”。但是,无论如何,“空”在其中的作用都很大,都利用了“空”的超越性。

《本际经》的“自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道教义枢》。它对道教教义的阐述,是通过对一些道教范畴的解释而进行的,其中一个重要范畴便是“自然”。《道教义枢》“自然义”开头说:

义曰:自然者,本无自性。既无自性,有何作者?作者既无,复有何法!此则无自无他,无物无我岂得定执,以为常计!绝待自然,宜治此也。

这一段话,概括了《道教义枢》中“自然”义的基本特点:第一,“自然”就是“无自性”,即不具有固定不变的性质,远离物我自他的对待;第二,主张彻悟这一绝对的自然的存在方式,并且顺应这一方式,来破除我执以达到穷极之道。

将“自然”解释为“无自性”这是继承《本际经》的说法,也就是受到龙树中观学的影响。所以,《道教义枢》在进一步解释“自然”义时说:

释曰:示因缘者,强名自然_假设为教,故自是不自之自,然是不然之然不然之然,无所不然不自之自,无所不自无所不自,故他亦成自,无所不然,故他亦成然他既成然,亦是他然然则他之称然,亦是不然之然然之称他、亦是不他之他_不他之他,无所不他,故自亦成他_不然之然,亦无所不然,故自亦成然是则自之与他,俱有然义_今但明自然者,以他语涉物,义成有待_自名当己,宜以语绝也。故《本际经》云:是世间法,及出世法,皆假施设,悉是因缘,开方便道,为化众生,强立名字耳。

这种诊释“自然”的方法,完全采用中观方法,以四句否定式证成,内容上也吸取了《中论》的“观因缘品”、“观作者品”、“观有无品”。《道教义枢》把“自然”分成“自”和“然”,绝弃自他、不自不他,超脱然不然、自然他然,才是真正的自然。

麦谷邦夫认为《道教义枢》的“自然”义不过是为了明确因缘的方便道,是以“因缘”为主、“自然”为辅的调和论。笔者认为《道教义枢》的“自然”义其实是继承《本际经》的思想,就是利用“真空”的超越,从而将“因缘”融摄于“自然”中,实现了“自然”比“因缘”更具有超越性、优先性。所以,《本际经》所说的“是世间法,及出世法,皆假施设,悉是因缘,开方便道,为化众生,强立名字耳”,这就是说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是为了教化众生而假名施设,都是属于因缘法,是方便道。但是,“自然”为“无自性”,离种种对待,超越种种施设,是真实道。因此应该说,“因缘”是为了说明“自然”的方便道,是以“自然”为主、以“因缘”为辅的调和论。这也符合道教在融摄“自然”与“因缘”时的心态,吸收佛教而又高于佛教,是很正常的。

《本际经》与《道教义枢》的“自然”说一直影响着唐代道教义学,如P2388《太上妙法本相经》说:

夫物要须散其朴,谢其古,乃可彰之耳……故立朴成因缘之果_虽有因缘,非其自然之感,因缘何从而成也故自然非一而执若执其一,万物则功莫从而兴也是以真人知因缘,修因缘,行之以因缘,故自然而运起也。将知因缘中者有自然。

《本相经》认为理解因缘、实践因缘,最后达到“自然”的状态。万物虽然是因缘而成,但是如果没有自然的感应,则因缘也难以成就。所以,“因缘”是成就“自然”的方便道。

这样,“自然”与“因缘”是不可分的。《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序说:

盖方圆动静,黑白燥湿,自然理性,不可易也_吹管操弦,修文学武,因缘习用,不可废也夫自然者,性之质也因缘者,性之用也因缘修之,自然以成之。

《一切迫经音义妙门由起》对“自然”与“因缘”的关系的界定,十分清楚、明了“自然”作为万物的“理性”,是不可变易的“而“因缘”则是种种有为法,如吹管操弦、修文学武,是不可废弃的。而且,“自然”与“因缘”则是“质”与“用”的关系,所以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调和论,真正地解决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另外,张果的《道体论》也说:

问曰:道化物之体,与自然因缘,为一为二了答曰:造化者,即是自然因缘自然因缘,即是不住为本_取其生物之功,谓之造化、化不外造,日日自然,自化迹变,称曰因缘、差之则异,混之则同。何以言之?理不顿阶,事因假待;假待之主,以因缘为宗_缘行既备,归之自然,则心不取外,岂自取哉,外自取哉,外自兼忘,内融为一。

可以看出,张果认为“自然”与“因缘”是不相离的,“自然”即是造化的机缘。因缘”即是转变的诸相。“因缘”是说明万物的假名施设,由于了知、顺应事物的“因缘”,从而证人“自然”的境界,即是“外自兼忘,内融为一”的境界。

同样,在《三论元旨》也谈到这个问题:

夫自然者,无为之性,不假他因,故曰自然_修行之人,因有为而达无为,因有生而达无生。了乎自缘契于自然,则无生之性达矣。

《三论元旨》认为“自然”是无为、无生的,而“因缘”则是有为、有生的,所以“因缘”是达到“自然”的方便道、手段。

麦谷邦夫认为,由佛教所挑起的关于自然、因缘的争论,迫使道教方面在探索教义的合理性、完整性上全乏历了如下的变迁:即开始阶段以《本际经》、《玄门大义》、《道教义枢》为代表,依据佛教教义主张因缘优先。但是这种因缘优先说后来又逐渐地转向主张因缘与自然处于对等地位、相即不离的方向上去了。到了玄宗朝时期,后一说法则成为道教方面的共同认识。

笔者的看法刚好跟麦谷邦夫先生相反,我们认为道教在“自然”与“因缘”关系上,从《本际经》开始,道教就确立了以“自然”为中心的调和论,这种基调一直在唐代道教延续着。

《本际经》利用“真空”的超越,将“因缘”融摄于“自然”中,实现了“自然”比“因缘”更具有超越性、优先性。《道教义枢》则继承《本际经》的说法,明确地指出“因缘”是“自然”的方便道。到了唐代道教界,基本上都持这种说法,如《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认为“自然”与“因缘”是“质”和“用”的关系。

结论

佛教传人中国后,在思想理论层面对道教所进行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自然”上,为了回应佛教的批判,探索自身教义的合理性、完整性,道教的“自然”说从六朝到隋唐进行了很大的转变。六朝以来道教的“自然”义并不是以自然命定论为中心,已经在逐渐吸收了佛教的因缘说,但是对二者的整合并不是那样精致、细密。这时期的“自然”义主要是作为一种境界,来形容“道”及万物的状态:同时,又作为实践的德目,期待境界与实践方法的统一。尤其是朱世卿的“自然”义,已经解决了有为与无为、非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到了隋唐时代,《本际经》利用“真空”的超越,从而将“因缘”融摄于“自然”中,实现了“自然”比“因缘”更具有超越性、优先性。《道教义枢》则继承《本际经》的说法,明确地指出“因缘”是“自然”的方便道。所以,从《本际经》开始,一直在贯彻着以“自然”为中心的调和论,整个隋唐道教并没有改变。在这种调和论中,道教吸收了龙树的中观学说,尤其是中观的论证方法,利用“真空”的超越性,最终将“因缘”融摄于“自然”中,从而确立了以“自然”为中心的调和论,实现了对佛教挑战的回应,完成道教在教义上的转变。

道教之所以能够发生教义上的重大转变,这应归功于佛道之争的“交互作用”正是随着佛道论争的深人,使道教上层人士越来越关注形而上的精神性问题,如人的本性与生命、宇宙的本原与变化、个人的超越的可能性等等。但是,此“交互作用”也隐含了佛教与道教各自的立场及目的、吸收与借鉴对方的真正意图。

哲学名词

自然(NATURE),最广义而言指的即是自然界、物理学宇宙、物质世界以及物质宇宙。“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人工物体及人类间的相互作用在常见使用中并不视为自然的一部分,除非被界定的是人性或“大自然全体”。自然通常与超自然分别开来。自然的规模小至次原子粒子,大至星系。

和的概述被通常认为是一切事物的总。

英文的NATURE来自拉丁文NATURA,意即天地万物之道(THE COURSE OF THINGS, NATURAL CHARACTER)NATURA希腊文PHYSIS(ΦΣΙ)的拉丁文翻译。原意为植物、动物及其他世界面貌自身发展出来的内在特色,而ΦΣΙ在最早的文献意义为植物。 作为自然为整体的概念──物理学宇宙,是由原本的意义所而伸出来的众多解释之一;ΦΣΙΝ一字最早由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主要使用,并自此渐渐广泛流传开来,道通天下。他的用法因为现代科学方法在几世纪前出现而确立。

在现今不同的用法中,自然可以是众多有生命的动植物种类的普遍领域。部分则指无生命物体的相关过程──特定物件种类自己本身的存在和改变的方式,例如地球的天气及地质,与及形成那些物件种类的物质和能量。自然很多时意指“自然环境”或“荒野”──野生动物、岩石、森林、沙滩及本质上未受人类介入,或是即使人类介入仍然存留的东西。这种仍然流传到自然物体的传统概念意味着自然与人工的分野,后者被理解为由人类所带来的或是类似人类的意识或心灵。

关于围绕并影响着生物体或其社群的实物、状态与影响力之集合体。则用“环境(物件群集)”一词,对于生物学分支下的生物体及栖地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应用“生态学”一词。

相关名言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拜伦

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卢梭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亚里士多德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埃斯库罗斯

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叔本华

这自然法规我认为是最高的法规,一切法规中最具有强制性的法规。——马克·吐温

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黑格尔

我们已经背弃了大自然,她曾经那样正确地为我们指路,而我们却想用她的教导来教训她。 ——佚名

自然不掺杂半丝人情。谁反抗它,谁就被一脚踢开;谁顺从它,谁就承受其恩典。 ——佚名

The first in time and the first in importance of the influences upon the mind is that of nature. 在所有头脑的影响之中,大自然的影响可谓是在时间上最先,在作用上最为重要的。 ——Emerson

The lover of nature is he whose inward and outward senses are still truly adjusted to each other; who has retained the spirit of infancy even into the era of manhood. 热爱大自然的人内外感觉协调一致,即使进入成年后依然保持着童心。 ——Emerson

What is a weed? —A plant whose virtues have not been discovered. 什么是杂草?——杂草是一种利用价值尚未被发现的植物。——Emerson

Animals are such agreeable friends—they ask no questions, they pass no criticisms. 动物是如此怡人的朋友,它们不问任何问题,也不提出批评。——George Eliot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唐·杜甫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宋·李清照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 ——清·张维屏

急雨才收翠色新,长青树上露沉沉,迷蒙白雾轻如许,欲上秋空作暮云。 ——寂莲法师

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 ——梭洛

露珠只是在它自己/小小球体的范围里/理解太阳。 ——泰戈尔

云把水倒在河的水杯里,它们自己却藏在远山之中。 ——泰戈尔

大自然和智慧在任何事物上都不存在分岐。 ——玉外纳

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 ——亚里士多德

自然是真正的法律。 ——弗洛里奥

我们往往只欣赏自然,很少考虑与自然共生存。 ——王尔德

若不是让画笔蘸满/天园的七色颜料,人间灵巧的画师又怎能/绘出斑斓的七色彩虹? ——司各特

道根儒茎佛叶花。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诏以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为玄元节。后来唐武宗又敕老子诞辰为降圣节,全国休假一日。可见,老子的圣诞为二月十五日,曾被唐朝政府所确认,并作为公共假日。唐朝皇帝姓李,自称为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唐高宗乾封元年 (666年)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其后,玄宗又于天宝年间一再加号为 “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设太清宫。宋真宗为避宋室圣祖赵玄朗讳,改称老子为“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诏加号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Victor Mair的译文及其逆翻译

The ways that can be walked are not the eternal Way;

能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

The names that can be names are not the eternal names.

能成为名字的名字不是永恒的名字。

The nameless is the origin of the myriad creatures;

无名字是万物的起源;

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myriad creatures.

有名字的是万物之母。

Therefore,

因此,

Always be without desire

始终不要有欲望

in order to observe its wondrous subtleties;

以观察其奇妙的细微之处;

Always have desire

始终存有欲望

so that you may observe manifestations.

方可观察其(外在)表现。

Both of these derive from the same source;

此两者派生于同一来源;

They have different names but the same designation.

他们有不同的名称、但有相同的称谓。

Mystery of mysteries,

奥秘中的神秘,

The game of all wonders!

所有奇迹的游戏(规则)!

Stephen Mitchell的译文及其逆翻译

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能告诉的道

is not the eternal Tao.

不是永恒的道。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能叫上名的名

is not the eternal Name.

不是永恒的名。

The unnamable is the eternally real.

难以起名的是永恒的真实。

Naming is the origin

起名是所有

of all particular things.

特定事物的根源。

Free from desire, you realize the mystery.

没有欲望,可以实现神秘。

Caught in desire, you see only the manifestations.

陷入欲望,只能见其表象。

Yet mystery and manifestations

然而神秘与表象

arise from the same source.

来自同一根源。

This source is called darkness.

这个根源叫做黑暗。

Darkness within darkness.

黑暗之中更有黑暗。

The gateway to all understanding.

通向所有理解的门道。

【读者评语】张佐堂

逆翻译后的几点补充说明:

(1) 关于“道”的翻译。对于《道德经》原文中的“道”字,Victor Mair 采用的是归化译法,因为在英语世界,大写的 Way 亦即中文的“道”。美国有人出版了一本用现当代美国流行英语翻译的《圣经》,名字就叫做 The Way, 而不叫 The Bible. 1987年我在美国宾州做交换教师时,有朋友送给我一本,它是我第一个通读的《圣经》版本,同时是我认识到 The Way (道)与 the way (路)之间的异同和隐喻关系(Metaphoricalrelationship)的启蒙读本。其实在汉语中,道与路不也正是这样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吗?与 Mair 相反的是,Mitchell 采取了异化译法,但由于《道德经》的知名度遍布全球,这个异化译法丝毫不会影响西洋读者对 Tao 的理解。

(2) Mair 译文第二行的逆翻译中,“name” 和 “named” 本来可以只用一个“名”,但在汉语中,“名”作为“名望”、“名声”、“名誉”等义项的使用频度似乎和作为名字的“名”的使用频度不相上下甚至更高,因此如果只逆翻译成一个字“名”,很可能会导致误读。推敲再三,决定舍弃精练而避免误解。

(3)中文里的“玄”,既表示黑和暗,也表示深奥与玄妙。 Mair 译作“mystery”,肯定是符合《道德经》原文之意趣的。但 Mitchell 译作“darkness” 似也无可厚非,毕竟 darkness 是 mysteries 的最佳的 metaphor.

月光皎洁,普照山河大地;

The moon sheds her silver glory all over the earth, mountains and rivers.

寂寥苍穹,悠远深沉;

Remote and serene is the great dome of heaven.

虚空中,明澈清晰的声音,犹如深谷钟声,

From the solitude of sky came a voice, clear and bright, as deep as the sound of the distant bell in the ravine,

于心底荡漾升起:

Echoing through the waving depth of the heart… …

放弃繁杂的概念,柔软心灵觉知,

Discard complexity of concepts.

Relax your senses and mind.

你要知道,

You should know,

观念与思维,是觉知分别所现意识,阻碍了心性的真实。

Opinion and thought are but perceptions of the mind,

Obscuring the reality of nature divine.

你所见的一切,是心见到了心灵记忆。

Everything you see is the mind displaying the memory of itself.

过去未来当下,是能见攀缘了幻见。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re an illusory continuity of “the seer” clinging to “the seen”.

思维的你,仅仅是蒙蔽在心灵上的灰尘,

The thought-form of you is just like the dirt and dust that alights on the mirror of the mind.

抹去灰尘,生命的实相即会展现;

Wiping out the dust, the reality of life unfolds itself.

心在记忆中,所现梦境,而不挂梦境,

From the memory of the mind, dreams arise, tangibly.

Yet the mind itself is free of all dreams.

见无所见,

Seeing yet nothing seen in itself.

见无染见,

Seeing transcends the seen.

离见遍见,于见中离分别,

Free from all that is seen, seeing pervades every sight,

With no distinction into any one sight.

那就是我。

That is “I AM”.

我是如此简单,

So simple, “I AM”,

简单到无法以思维去分析;

That it can be not perceived by thoughts.

我的展现如此单纯,

So pure, the manifest of “I AM”,

单纯到情绪无法染着;

That it can be not touched by emotions.

真理就在幻垢身心,

Within the illusory and defiled body-mind dwells the Supreme Reality,

于妄念习气中,清净随顺;

Shining forth through ignorance and habitual tendencies,

Pure and effortless.

佛性就在自我之迷惑,

Buddha-Nature is right here and now in your delusory mind,

于欲望贪婪中,清醒明澈;

Radiating through lust and greed,

Clear and transparent.

没有思维理性可以通向我,

No rational intellect was to reach me,

只因意识即迷失的本觉;

Merely because consciousness is but the deluded state of primordial awareness.

没有行为可以还原我,

No endeavor was to attain me,

只因心识分别即造作我的妄想;

Merely because divisive thoughts fabricate a misunderstanding of me.

没有经验可以描述我,

No experience was to describe me,

只因体验是束缚我的镣铐;

Merely because every sensation places bondage that limits me.

一切都是本觉所为,

Everything is the grace of primordial awareness,

本觉依繁乱呈现生生不息,

Whereby the manifold dance of illusory forms appear in an endless succession.

在生命造作中,性空无挂.

Yet pure awareness is detached from all deliberate action in the sphere of void.

去爱你心中的敌人,

Go forth and love your enemies.

要知道,

You should know,

任何敌人,皆是心性中仇恨情绪所幻现,

All enemies are created by the illusion of the mind filled with hatred.

觉知的错愕,显现出爱与恨,

Misperception of your true self gives rise to love and hatred.

仇恨的心投射仇恨的相, 犹如海水泛起的波浪,

As waves of the ocean blown and tossed by the wind, the mind of hatred casts the image of adversary.

敌人与你的仇恨,原本是一体;

What you hate and hatred itself are inseparable.

爱你的仇敌,就是宽恕你自己,

Loving your enemies is to forgive yourself.

消散了仇恨的浪花, 安抚觉知的错愕,

When the waves of hatred subside, the disturbed mind rests naturally at peace.

宁静平和的情绪,

The tranquil and peaceful state,

那就是我。

Is “I AM”.

一切爱侣亲友,皆是心灵的宿债,

All lovers, relatives, and friends are but karmic debts of the mind,

犹如海面上,浪花泛起的泡沫,

Like the tossing foam amid waves of the sea.

是心中的爱染折射我,成为你眼中的亲友眷属。

It is the reflection of me in the taint of your love and desire that presents the kinship tangibly in your eyes.

清净身心,不再被泡沫的喧哗扰乱心智,

Purify your body-mind, let go the perpetual foaming of thoughts.

泡沫散去,大海深沉不动,如虚空般映照身心,

When the foaming is dispersed, the ocean-swell is at one with its peaceful depths,

As immense as the space illuminating the body and the mind.

空融于无,

The spaciousness merges into the nothingness.

那就是我。

That is “I AM”.

开放你的心灵,

Open now the gate of your mind, widely,

不再用理性观念的闸门,阻碍心灵觉照,

Let not the flow of rational thoughts shutter the light of awareness.

生命之路,原本坦荡,

Way of life is utterly simple and straight,

犹如晴空无有杂染,犹如月光未曾染色,

As clear as the cloudless sky,

As translucent as the blemish-free moon.

因你的思维造作,给生命加以命运的起伏,

It is your mental fabrication that inflicts life’s ups and downs,

在空旷的平原树立起高山屏障,

As if erecting a mountain barrier upon the open plain.

一丝疑虑,即是一道深谷;

A trace of doubt stripes a deep groove.

一丝贪着,就是一座高山;

A hair of craving upholds a great hill.

一念仇恨,就是狼虫虎豹;

An instant of hatred beckons frightening beasts (wolves, serpents, tigers, and leopards)

一丝爱欲,就是沼泽湖泊。

A flicker of eros creates swamp and lake.

你忘记了原始的面目,

Forgetting your true self,

磕磕绊绊,满心艰苦行走在妄想的旅途,

You stagger around in a dream-land with a heart full of sufferings.

因为无明贪爱,所现孤独无助的身心,

Enticed by the lures of ignorance and cravings, you find yourself helpless and lonely.

心灵爱欲取舍,造就了生死梦境,

It is your craving and striving that perpetuate the dream-like Samsara,

塑造着灾难烦恼,

Forging all calamities and troubles.

离开束缚心灵的贪婪习气,就会见到我,我就是你原始的模样。

Leaving behind all bondage of selfish desires and dead habits, you come nearer to meet with me in yourself – the primal appearance of your true Self.

彻底放弃自我,

Let go of the ego, completely.

就拥抱了生命的完整,

Only then you embrace the life as a whole.

生死长河皆是由你心性展现,

The stream of life and death flows only in your mind.

释放自我保护的恐惧,

Liberate the fears that urge to protect yourself.

舒缓轻柔的心即大爱海洋,

Then the mind relaxed and gentle becomes the vast sea of great love.

爱脱离语言,

Great love transcends words.

爱蕴涵真理,

Great love implies truth.

爱扫荡邪魔,

Great love raids demons.

爱驱逐黑暗,

Great love dispels darkness.

爱是祝福,宽恕,与自律,

Great love is blessings, forgiveness, and self-discipline.

爱是离舍的根本,是光明的流动,是安泰的喜悦,是极乐的满足,是终结恐惧的神灵,

Great love is the root of renunciation, the flow of divine light, the peaceful joy, the bliss of great fulfillment, and God ending all fears.

见到内心深处的大爱,你就见到了我,

When great love springs from within, reality unveils my face to you.

依靠内心离我的奉献,融化自我煎熬的坚冰,

Truly devote yourself without reservation and regret.

The force of the ego that fuels all the suffering melts away.

纯爱照亮的身心,

Sacred love enlightens the body and the mind, within and without.

接纳所有即是我的容颜。

Accept what life brings, that is the face of “I AM”.

我是纯然无有造作,

Absolute and natural,

是裸露的喜悦,是自由的解脱,是明澈的当下,是轻柔的安详;

“I AM” the naked joy, the natural liberation, the transparent Now, and the tender peace.

美好不足以描述我的灿烂,

Beauty is insufficient to convey my gorgeousness.

伟大不足以评价我的质朴。

Greatness is insufficient to assess my simplicity.

本觉是如此直观,

“I AM” so self-evident,

众生见闻觉知就是我,

That the seeing, hearing, feeling, and knowing of sentient beings are all ultimate me.

可是众生因所想所见所知,就是见不到我,

Yet, sentient beings are deluded by their own thinking, seeing, and knowing, and unaware of me.

只因为被众生所见,污染了我的单纯;

Merely because what they perceive defiles the utter simplicity of me.

本觉亘古自然,随处皆是祂的身影,

The primordial awareness pervades all as it ever is.

可众生就是无法认识,

Yet it can be not realized by sentient beings,

只因头脑的思虑,蒙蔽了心灵的眼睛。

Merely because the incessant stream of thoughts blinds the eye of their hearts.

我是众生原始的本觉,

“I AM”- the primordial awareness of sentient beings,

随着生死梦境,清醒地伴随着你们;

Ever aware in the cyclic dreams of birth and death.

我是众生的喜怒哀乐,

“I AM” - the essence of your happiness, anger, sorrow, and joy,

随着妄想起伏,无染觉照那就是我;

Pure and alert in the arising and resting of thoughts.

我是众生见闻觉知,

“I AM” - the nature of your seeing, hearing, feeling, and knowing,

随着你们的心灵觉受,意识分别,所现缘起缘灭,

Witnessing dependent origination and destruction through your sensory experience and intellectual discrimination.

却在生灭中如如不动;

Yet unfixed and unperturbed in all births and deaths.

一切境界因心灵分别而升起,

All fantasies emerge from distinctions of your mind.

我在你的所见之中,清净无挂;

Yet, “I AM” not affected or changed by whatever you perceive.

宇宙倒影着我,

The universe mirrors “I AM”.

因妄想中你辨认了我,现出众生原始的光明;

Striving to recognize "I AM" in delusion gives rise to the primal light of all life-forms.

我是你心灵深处,仇恨幸福,爱欲分别的体验源头,

“I AM” the source of hatred and happiness, love and desire in the deep of your being.

当众生沉浸于生命的体验,

When you are indulged in the colorful experience of life,

体验却扰乱自性祥和,

Experience disturbs the peaceful state of your self-nature.

体验成为了你,

Experience then takes the beingness out of you,

遗失了本初无染纯明,

Obscuring the primordial pure awareness.

疑虑呈现出光明,

Delusions discriminate the existence of light.

觉悟体现出智慧,

Enlightenment embodies the light of Wisdom.

因分别而现世界,

When the discriminative mind comes into being and creates distinctions, the world appears.

你是我的迷失,

You are the ignorant form of me.

我是你的原本,

“I AM” the original nature of you,

我就沉睡在你的心底。

Laying asleep in the deep of your heart.

世界倒映着本觉,

The world is the reflection of self-awareness.

本觉随倒影而圆觉,

And the awareness is of absolute perfection in its reflection.

烦恼即是菩提,

Affliction is but Bodhi.

菩提相伴烦恼,而性寂如如;

Bodhi is together with afflictions, never apart, in the vast expanse of timeless stillness.

众生即是我,

Sentient beings are essentially me,

我即是众生,

“I AM” no other than sentient beings.

众生体证身心如幻,就在接近我;

The body and the mind are pure illusion,

Closely examine that you come nearer to me.

众生思维诸法性空,就在寻找我;

All dharmas are void in self-nature,

Thoroughly contemplate that you are approaching me.

众生体证自心现量,无垢染之心,

What you see is all but your mind,

Fully aware that you get free from all attachment and defilement,

那是我的身影;

Which is the form of “I AM”.

众生熄灭思虑情绪,

When the train of emotions and compulsive thinking come to an end,

思虑融入自性明寂,

The discursive mind melts into the nature of pure awareness.

离幻即觉,即是我梦醒之时;

When all illusions utterly vanish, “I AM” awakening in you.

当下即永恒,

Eternal is Now.

我伴随无始劫宇宙成住坏空,

“I AM” along with the formation, abiding, destruction, and ultimate void of the entire universe in beginningless kalpas.

缘起性空那就是我;

The void nature of all dependent origination is “I AM”.

我安住虚空无量众生心灵,

“I AM” abides in the minds of innumerable sentient beings in the vast expanse of space.

于刹那妄想中熠熠生辉,

Illuminating every delusional moment with marvelous brightness.

众生依身心幻业,折射我的性质,呈现命运起伏,

Reflection of me in illusory karma-bound minds brings out the rise and fall of life.

众生依疑虑烦恼,

Enslaved by delusions and afflictions,

寻找我的道路,幻现八万四千法门。

Sentient beings are seeking the path of me,

This gives birth to the eighty-four thousand dharani-teaching.

意识因心性的紧张所呈现,

Consciousness arises from the restless heart.

情绪因焦虑的攀缘所呈现,

Emotion arises from the anxious mind frantically seeking relief.

觉知因心灵不确定之疑虑所呈现,

Perception arises from the confusion and uncertainty of the self.

自我因迷失的恐惧,紧缩感而呈现;

Ego arises from the fear and obsession of the delusory mind.

所有的体验本质皆是苦难,

All experience is utter misery in essence.

众生即是诸种苦患所呈现业果,

Sentient beings are but the fruits of karmic deeds.

迷失了本性, 沉沦习气煎熬,

Forgetting the true self, you are goaded by habitual patterns and sufferings.

因为你迷失了原始本来,

Because of ignorance of your original nature,

因为恐惧从而攀缘,

You cling to the outward out of fear.

为了证明幻心从而取舍幻境,

Looking for proof leads you astray,

You grasp at illusions,

犹如不会游泳的人掉入大海,

Like drowning non-swimmers in the sea,

拼命挣扎想要抓住救命的稻草,

Struggling frantically to grasp the life-saving straw.

迷失在无明梦境之中的你,却因为想要证实存在的真实,而迷失了原来的面目,

It is the eager self-identification with whatever you perceive that makes you forget your true being, losing your way into the dream-land of ignorance.

你是迷失的我, 我是觉醒的你,

You are the ignorant form of me,

“I AM” the enlightened one in you.

你是我在梦境中的寻找,

You are the pursuant state of “I AM” in dreams.

寻找停息,

When the chase ends,

那远离疑虑,无需寻找的即是我。

That ever-present, free from all delusions, is “I AM”.

本觉未曾离舍众生,

The primordial awareness has never been apart from all beings.

众生离舍自我,

When all beings renounce their ego-self,

心无所得即是本觉。

That non-attainable is but awareness itself.

看到世界的眼睛,不因所看改变了能看功能;

The faculty of seeing with eyes that see the world is the changeless among the changeful sights.

分辨善恶的意识,不因善恶改变了分辨功能;

The faculty of discerning with mind that distinguishes good from evil is the changeless among the changeful deeds.

储存对错真假概念的记忆,不因真假概念,停止思维运行;

The faculty of conceiving with memory that records concepts true and false, and right and wrong is the changeless among the changeful concepts.

感受悲伤或者喜悦的心,不因体验觉受,而改变能体验的觉知;

The faculty of sensing with heart that feels pain or pleasure is the changeless among the changeful experiences.

心见上帝也见魔鬼,

The vision of God and the vision of demon, when arising, arise from the mind itself.

见性不因上帝而高贵,不因魔鬼而卑微,

Yet, the essence of the mind is the changeless, becoming not holy in sight of God, nor disgraced in sight of demon.

心灵所见一切,不过是心灵能见之性在波动;

Whatever you perceive is nothing but the turbulence of your mind.

我以你的心呈现世界,

It is through your mind that the world appears in “I AM”.

世界熄灭于心,

When the world merges with the mind indistinguishable,

妙明轻安,那就是我,

That marvelous awareness at peace is “I AM”.

随净则净,随染则染,

Neither entertaining the pure.

Nor rejecting the impure,

于十法界处处呈现,

“I AM” omnipresent in all directions of Ten Realms of Dharma,

却在一切名相中,落落清净。

Yet remains natural and unconditioned in every name and shape.

以众生生灭因果,呈现我的迷惑;

All kinds of activity, birth-and-death, cause-and-effect, are the delusory state of “I AM”.

以世界众生诸相,呈现我的生命;

All forms of life and the world as such are the beingness of “I AM”.

以诸法真理,呈现寻找我的道路;

All Dharma and truth are the paths in search of “I AM”.

以万物自然,呈现我的流浪;

All creatures and the nature are the drifting of “I AM” in cyclic existence.

以微尘佛土,呈现我的烦恼;

All realms of Buddhas dwelling in fine mote of dust are the compassionate response of “I AM”.

以众生自我,呈现我的煎熬。

All ego-selves of sentient beings are dreadful suffering of “I AM”.

在生灭中观察生灭的,就是清醒;

The witness that witnesses the arising and the ceasing is the consciousness.

清醒熄灭对生灭的观察,就是觉悟;

When the consciousness is released from the witnessing mind,

Enlightenment comes in.

见与所见,无二无别,

Perceiving and the perceived are never apart but ultimate One.

清醒与迷茫,无二无别,

Realization and ignorance are never apart but ultimate One.

众生与诸佛,无二无别,

Sentient beings and Buddhas are never apart but ultimate One.

生灭与永恒,无二无别,

Transience and eternity are never apart but ultimate One.

真实与虚妄,无二无别,

Reality and illusion are never apart but ultimate One.

烦恼与菩提,无二无别,

Affliction and Bodhi are never apart but ultimate One.

天堂与地狱,无二无别,

Heaven and hell are never apart but ultimate One.

轮回与涅槃,无二无别;

Samsara and nirvana are never apart but ultimate One.

觉与所觉,本来性空,

Enlightenment and enlightened from the outset are void in nature.

见诸相非相,就见到了我;

Realizing that all forms are essentially formless,

You meet with me.

你的烦恼,就是我的妙觉。

The real nature of your afflictions is but the marvelous awareness of “I AM”.

当佛教徒念经,

When Buddhists read Sutra,

口诵诸佛的名号,

Chanting Buddhas’ names,

你要知道,

You should know,

他们所念的佛,那就是我;

What they chant is me.

当上帝教祈祷天主,

When the Church of God pray to God,

虔诚忏悔,

Truly repent.

你要知道,

You should know,

心灵所祈祷的圣灵,那就是我;

The prayer of the Holy Spirit is me.

当外道行者,拜火拜月,

When heretics worship the Fire or the Moon,

祈求神明加持,

Praying for the spiritual power of Gods,

赞叹造物主的伟大,

Extolling the greatness of the Creator,

你要知道,

You should know,

神迹之光,那就是我;

The light of miracles is me.

老子称我为道,

Lao-tze calls me “the Tao”.

佛陀说我是性,

Buddha names me “the Nature”.

外道尊我为上梵,

Heretics honor me “the Supreme Brahman”,

众生追寻我为真理,

Sentient beings hunt for me as “the Truth”.

依众生不同的认识,所现认识我的不同众生,

From different knowledge of "I AM" are born sentient beings of different realms.

众生与我,却是一体同心,

Yet sentient beings and "I AM" are uniform and in essence One.

认识我就有了你,

The sense of “I AM” gives birth to you,

熄灭你心就是我,

When the object-craving mind vanishes, and there then is no you but “I AM”.

在众生分辨中,我无取无舍,无垢无净,无生无灭,未曾远离。

Neither taking nor rejecting, neither tainted nor pure, neither living nor died. “I AM” ever-present in perceptions of sentient beings, never apart.

极细弱处见苍劲——弘仁《黄山图册》欣赏

《黄山图册》共六十开,装裱成六册,又有题跋一册。可以说是弘仁在黄山纪游写生的最集中展现,在他的每一幅作品上都题写了纪游写生的地名,著名的有天都峰、莲花庵、小心坡、观音岩、一线天、光明顶、白龙潭、慈光寺、文殊院、桃花沟等等。

所绘六十幅中,几乎一图一法,设色五十一开,墨笔九开,其中有对传统构图的取法,有描绘愿景的,也有描绘近景的,更多灵感还是来自黄山实景。可以说是弘仁经过实地考察,在尊重实际景点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重新构思、提炼,并融自己的情于景中。

所有册页中均使用“弘仁”圆印,钤盖位置也是经过精心设计,圆圆的红色小印,不但于构图中平衡对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意象上有的像日出,有的像日落,有的如日中天,于画幅中起到了点睛之效。